北京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别把甲醛穿身上!新衣服必做的处理步骤

“刚买的连衣裙穿一天,皮肤就又红又痒”“给宝宝买的新卫衣,洗了两次还是有股怪味”…… 生活中,很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遭遇,但很少人知道,这些不适可能源于衣服中隐藏的甲醛。为了让衣物达到 “防皱挺括、固色耐洗、抗菌防霉” 的效果,部分商家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含甲醛的整理剂。倘若这些衣物未经妥善处理就直接穿着,甲醛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

我国《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 18401-2010)》明确规定:婴幼儿纺织品(适用于 0 - 36 个月的婴幼儿)甲醛含量需≤20mg/kg;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像内衣、T 恤、连衣裙等,甲醛含量需≤75mg/kg;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例如外套、窗帘等,甲醛含量需≤300mg/kg。

然而,市场上仍有部分低价衣物存在甲醛超标现象,尤其深色、化纤材质的服装风险更高。

 

一、新衣服里的甲醛 “藏在哪”“有啥危害”?​

要想科学处理新衣上的甲醛,首先就得清楚甲醛在衣物中的存在形态、核心来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健康威胁,避免陷入“看不见就觉得安全” 的认知误区。​

(一)新衣甲醛的 3 大核心来源​

甲醛并非衣物天然含有的成分,而是在生产环节中被“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类工艺:

1、防皱定型处理​

棉、麻等天然纤维衣物容易起皱,工厂通常会使用“含醛树脂整理剂”(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对面料进行浸泡处理。通过甲醛与纤维分子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从而使衣物挺括耐皱。

这类衣物的甲醛多附着在纤维表面,含量可达 50-300mg/kg(国标限值:婴幼儿衣物≤20mg/kg,成人直接接触皮肤衣物≤75mg/kg)。​

2、固色防褪色处理​

对于深色衣物(如黑色、酒红色、深蓝色)或印花衣物,为了防止染色剂脱落,厂家会使用“甲醛固色剂”来锁定色素。甲醛能与染料分子、纤维分子形成“三角结构”,减少洗涤时的褪色现象。这类衣物上的甲醛多集中在染色层,含量通常比浅色衣物高2 - 3倍。

3、抗菌防霉处理​

内衣、袜子、运动服等贴身衣物,部分厂家会添加“甲醛释放型抗菌剂”(如二羟甲基二甲基乙内酰脲),通过缓慢释放甲醛来抑制细菌滋生。这类甲醛会隐藏在面料内部,释放周期长达 1-3 个月,即便多次洗涤仍可能残留。​

(二)甲醛 “穿在身上” 的 4 重健康危害​

甲醛会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进入人体,其危害具有“累积性”。长期穿着未经处理的甲醛超标新衣,可能会引发以下问题:

1、皮肤刺激与过敏​

甲醛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红肿,敏感人群可能会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症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甲醛的渗透率是成人的5倍,因此更容易出现“穿衣后哭闹、抓挠皮肤”的情况。

2、呼吸道刺激​

衣物中挥发的甲醛会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喉咙干痒、咳嗽、打喷嚏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能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尤其在密闭环境(如衣柜、卧室)中,甲醛浓度容易累积,危害更为明显。

3、神经系统影响​

过量甲醛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长期接触还可能降低睡眠质量。​

4、长期潜在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穿着甲醛超标的衣物,虽然单次接触量较低,但累积效应可能会增加健康风险,尤其对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的影响更大。​【延伸阅读: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别把甲醛穿身上!新衣服必做的处理步骤-图1

二、新衣服必做的 5 步处理流程:从拆包装到穿着,全环节去甲醛​

无论是为成人选购的衣物,还是给婴幼儿挑选的衣物,从拆开包装到最终穿上身,都需要经过“检查 - 预处理 - 洗涤 - 晾晒 - 二次检查”这 5 个关键步骤。​

(一)步骤 1:拆包装后 “先闻再看”,初步排查风险​

拆新衣服包装时,不要急于试穿,先通过 “感官判断” 初步排查甲醛风险:​

1、闻气味​

将鼻子凑近衣物,轻轻嗅闻。要是能闻到明显的“刺鼻味、酸味或者化学味”,那就说明这件衣服的甲醛含量可能比较高;要是气味比较清淡,甚至没有异味,那风险相对就低一些。

不过要注意,有些衣物会用香料来掩盖气味,要是闻到“异常浓香”,也得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甲醛的味道。

2、看标签​

仔细查看衣物标签上的“执行标准”“安全类别”

- 婴幼儿衣物(0-3 岁)需符合《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安全类别标注 “GB 31701 A 类”,甲醛含量≤20mg/kg;​

- 成人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像内衣、T 恤、睡衣这类,需要标注“GB 18401 B 类”,甲醛含量应≤75mg/kg;​

- 非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如外套、毛衣)需标注 “GB 18401 C 类”,甲醛含量不超过 300mg/kg。不过这类衣物要是内层没有衬里,也建议按照 B 类标准来处理。

要是标签缺失或者安全类别不符合要求,那这件衣服就可以直接判定为“高风险衣物”,不建议穿着。

3、摸面料​

用手轻轻触摸衣物的表面,要是感觉“僵硬、粗糙”,那很可能是防皱整理剂添加得太多了,甲醛残留的风险就比较高;要是面料柔软,手感自然,那风险相对就低一些。

别把甲醛穿身上!新衣服必做的处理步骤-图2

(二)步骤 2:预处理 —— 干晾 12 小时,释放表面甲醛​

拆包装后,先不要直接洗涤,而是进行 “干晾预处理”,让衣物表面的游离态甲醛先挥发掉:​

1、悬挂方式​

用衣架把衣物撑开(避免折叠,不然甲醛会在褶皱处堆积),悬挂在通风良好、阳光不直射的地方,像阳台阴凉处、室内窗边等,确保衣物周围空气能够流通。

2、晾晒时长​

成人衣物晾晒12小时以上,婴幼儿衣物和贴身衣物晾晒24小时以上。要是衣物气味比较重,可以延长到48小时。

科学原理:衣物表面的游离态甲醛挥发性强,在通风条件下,12 小时内可去除大部分,这样能减少后续洗涤的负担。

3、注意事项​

避免在密闭空间(如卫生间、衣柜)晾晒,防止甲醛挥发后在室内累积;深色衣物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褪色(可以拉上薄窗帘,利用散射光来晾晒)。

 

(三)步骤 3:科学洗涤 —— 用 “中性洗涤剂 + 温水”,去除深层甲醛​

干晾之后,需要通过洗涤进一步去除衣物纤维内部的吸附态甲醛,洗涤方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去醛效果:​

1、洗涤剂选择​

优先使用“中性洗涤剂”(pH值在6 - 8之间,标签上会标注“中性”),比如婴儿专用洗衣液、中性衣物清洁剂。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洗衣粉,因为碱性环境可能会导致衣物纤维收缩,反而把甲醛锁住,还容易损伤面料。

2、水温控制​

用 30-40℃的温水洗涤(手摸起来不烫就行),水温过高(>50℃)可能会导致衣物变形、染色,水温过低(<20℃)则会降低洗涤剂的活性,影响去醛效果。

实验数据:用30℃温水加上中性洗涤剂,可以去除衣物中40% - 50%的吸附态甲醛,比用冷水洗涤的效率提升30%。​

3、洗涤方式​

- 机洗:将衣物单独洗涤(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防止甲醛转移),选择 “轻柔模式”,洗涤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漂洗次数增加 1 次(确保洗涤剂残留洗净,避免二次刺激);​

- 手洗:用温水浸泡衣物 30 分钟(期间轻轻揉搓面料,重点清洗领口、袖口等接触皮肤的部位),然后漂洗 2-3 次,直至水清澈无泡沫。​

4、特殊衣物处理​

羊毛、丝绸等比较娇贵的面料,如果标签标注“不可水洗”,可以选择“干洗”(要选择正规干洗店,使用环保干洗剂),或者用“中性洗涤剂 + 冷水”轻柔手洗,避免用力搓揉。羽绒服、棉衣等厚重衣物,可以重点清洗内层接触皮肤的部分,外层用湿毛巾擦拭。

别把甲醛穿身上!新衣服必做的处理步骤-图3

(四)步骤 4:晾晒 ——“充分晾干 + 避免暴晒”,彻底挥发残留​

洗涤后的晾晒环节,需确保衣物完全干燥,同时避免暴晒导致面料损伤,具体操作如下:​

1、晾晒方式​

- 针织衫、内衣:平铺在晾衣架上晾晒(避免悬挂导致拉伸变形),下面垫一层干净毛巾,用来吸收滴水;​

- 外套、裤子:用衣架撑开悬挂晾晒,确保衣物内外都能接触空气,加速干燥。​

2、晾晒环境​

继续放在通风良好、阳光散射的地方。如果需要阳光晾晒,深色衣物、印花衣物要盖上薄纱布,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褪色、面料老化。

3、晾干标准​

衣物要完全晾干(摸起来没有潮湿感,重量明显变轻)。没干透的衣物容易滋生细菌,而且残留的水分可能会和甲醛结合,形成“甲醛水溶液”,增加皮肤接触的风险。

注意:别把没干透的衣物放进衣柜,也别用烘干机烘干(高温烘干可能会让残留的甲醛重新附着在纤维上),除非衣物标签明确标注“可烘干”。

(五)步骤 5:二次检查 ——“闻 + 试穿”,确认安全再穿着​

洗涤晾晒后,在穿着之前要进行二次检查,确保衣物没有甲醛残留的风险:​

1、再次闻气味​

凑近衣物闻一闻,要是已经没有刺鼻味、化学味,只有洗涤剂的淡淡清香或者面料本身的味道,那就说明甲醛基本已经去除了;要是还有异味,就需要重复“干晾 + 洗涤 + 晾晒”的流程,或者直接放弃穿着。​

2、试穿感受​

先试穿 1 - 2 小时(婴幼儿衣物先在手臂内侧贴肤试穿 30 分钟),要是皮肤没有瘙痒、红肿、刺痛等不适感,就说明衣物安全可以穿了;要是出现不适,要马上脱下来,重新处理或者丢弃。​

 

三、选购避坑:从源头减少 “甲醛新衣” 的概率​

处理新衣服是 “事后补救”,而科学选购能从源头降低甲醛风险,以下 4 个选购技巧需牢记:​

(一)优先选 “天然纤维 + 浅色系” 衣物​

- 面料选择:优先选购棉、麻、羊毛、丝绸等天然纤维衣物,这类面料通常无需过多化学处理,甲醛残留风险低;避免购买 “化纤 + 涂层” 的衣物(如防水外套、亮面连衣裙),涂层中可能含有大量甲醛及其他 VOCs。​

- 颜色选择:浅色衣物,如白色、米色、浅蓝等,相较于深色衣物,使用的固色剂更少,甲醛含量通常能低 50% 以上。如果打算购买深色衣物,需要选择印染清晰、没有掉色迹象的产品。可以用湿纸巾轻轻擦拭面料,若没有明显染色,则说明该产品合格。

(二)认准 “正规品牌 + 完整标签”​

- 渠道选择:在商场专柜、品牌旗舰店等正规渠道购买衣物,避免在无资质的地摊、微商处购买。这类非正规渠道的衣物多为“三无产品”,甲醛含量常常超标;​

- 标签检查:除了查看安全类别(A 类 / B 类 / C 类)外,还要确认标签上包含“生产厂家、地址、联系方式、成分含量”等信息,缺一不可。如果衣物没有完整的标签,那么其甲醛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极高。​

(三)婴幼儿衣物 “特殊对待”​

- 安全类别:必须选择标注“GB 31701 A 类”且带有“婴幼儿用品”字样的衣物,避免购买“成人衣物改小”的产品,这类产品不符合婴幼儿的安全标准;​

- 款式选择:优先选择“无印花、无镶边、无纽扣”的简约款式。印花和镶边中可能隐藏着甲醛,而纽扣如果脱落,还可能导致宝宝误食;​

- 洗涤要求:购买时要查看洗涤标签,选择“可水洗”的衣物,这样方便后续进行去醛处理。要避免购买“不可水洗且不可干洗”的衣物,因为这类衣物无法有效去除甲醛。

(四)警惕 “低价促销” 的 “问题衣物”​

价格过低的衣物(如 10 元一件的 T 恤、20 元一条的连衣裙),为控制成本,往往使用劣质面料和过量化学整理剂,甲醛超标概率高达 80% 以上。建议购买衣物时,不要过度追求省钱,从而避免因贪便宜购买 “健康隐患”。​

别把甲醛穿身上!新衣服必做的处理步骤-图4

四、日常护理:避免甲醛 “二次附着”​

在衣物的穿着和存放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甲醛二次附着或滋生其他问题。以下 3 点需要注意:​

(一)存放:远离 “甲醛污染源”​

- 衣柜内不要放置含醛物品,如劣质塑料收纳盒、含醛清洁剂、新家具(如果衣柜本身是人造板材质,需要先进行甲醛封闭处理);​

- 衣物存放前要确保完全干燥,因为潮湿的衣物会加速衣柜内甲醛的释放,还可能滋生霉菌;​

- 婴幼儿衣物单独存放,用纯棉收纳袋装好,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放(成人衣物可能携带环境中的甲醛)。​

(二)穿着:及时更换清洗​

- 贴身衣物(内衣、袜子、睡衣)建议每天更换,外套、毛衣等非贴身衣物每周更换 1 次,避免汗液、灰尘与残留甲醛混合,增加皮肤刺激风险;​

- 衣物穿着后若出现异味、皮肤不适,需立即脱下清洗,不要继续穿着。​

(三)清洗:定期 “深层清洁”

- 长期存放的衣物(如换季衣物),在再次穿着前需要重新洗涤晾晒,以去除存放过程中吸附的环境甲醛;​

- 内衣、婴幼儿衣物洗涤后,建议用开水烫洗 10 分钟(仅适用于耐高温面料),这样可以进一步杀灭细菌和残留甲醛。

 

“把甲醛穿在身上”的风险,其实就隐藏在每一件未经妥善处理的新衣服里,尤其是贴身衣物和婴幼儿衣物,危害更直接。从拆包装后的干晾,到科学洗涤、充分晾晒,再到选购时的谨慎筛选,每一步都是对健康的守护。​

记住:新衣服即便再好看,也不要“拆包即穿”。多花 1 - 2 天的时间进行处理,就能避免甲醛带来的皮肤刺激、呼吸道不适等问题,让“穿新衣”成为一种安全、愉快的体验,而不是成为健康的隐患。

相关推荐:

除甲醛喷剂真的有效吗?

涂料甲醛含量高吗?

办公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

举报内容
  • 内容不真实
  • 旧闻重复
  • 内容质量差
  • 软文广告
  • 侵权投诉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推荐商家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