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指南:如何挑选一家靠谱的除甲醛公司?
来源:呼吸熊 发布时间:2025-10-30 13:31:27
“新家装完甲醛超标,找除醛公司处理后,检测反而更严重了”“花了 8000 元除醛,3 个月后浓度又反弹”…… 不少业主在甲醛治理过程中都踩过类似的“坑”。当下,除甲醛行业状况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随便喷点除醛剂就收钱走人”的游击式团队,也有“靠夸大虚假宣传来收割消费者智商税”的不良商家,普通消费者很难从中分辨出优劣好坏。
事实上,想要找到靠谱的除甲醛公司可按照“初步筛选→上门考察→合同签订” 三步操作,而不是单纯看价格或宣传话术。
一、除甲醛行业的 5 大常见乱象
在挑选靠谱的除甲醛公司之前,消费者需要先了解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陷阱”,避免被虚假宣传和不规范操作所误导。
(一)乱象 1:“一次性除醛”“永不反弹” 的虚假宣传
1、问题本质
甲醛的释放周期相当长,可达 3 - 15 年之久。特别是板材中所含的结合态甲醛,需要通过长期且缓慢的分解释放,目前没有任何技术能做到 “一次性根除”。宣称 “一次性除醛”“永不反弹” 的公司,要么是用短期掩盖性手段(如喷洒香精遮盖气味),要么是治理后仅检测游离甲醛,忽略了后续缓慢释放的污染。
2、典型话术
“我们的技术能够深入板材内部,将所有甲醛彻底分解,治理后保证终身达标。”“一次治理,享受十年质保,要是出现反弹情况全额退款。”(实际上,在合同中往往会隐藏“仅提供免费复测服务,不提供免费二次治理”的条款)
(二)乱象 2:劣质药剂导致二次污染
1、问题本质
部分低价除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除醛药剂。有的药剂含有强酸强碱成分,会腐蚀家具板材和墙面;有的含高浓度 TVOC(如苯系物、醇类),治理后甲醛浓度下降,但 TVOC 浓度却大幅上升,从而形成了新的污染。
2、识别特征
药剂没有明确的成分标识(仅仅标注“除醛剂”,却没有生产厂家、执行标准等信息);治理后室内弥漫着刺鼻的“化学味”,家人出现头晕、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三)乱象 3:检测数据造假,掩盖治理无效
1、问题本质
治理前后的检测数据是判断除醛效果的关键依据,但部分公司会通过 “操控检测条件” 造假:
- 治理前:关闭门窗时间不足 12 小时(国标要求 12 小时),或检测点远离污染源,导致初始浓度读数偏低;
- 治理后:检测前提前开窗通风,人为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或者使用未经校准的便携式检测仪,故意压低浓度读数,营造 “治理达标” 的假象。
2、常见操作
这类公司往往拒绝提供具有权威性的 CMA 检测报告,仅使用自家便携式检测仪得出检测结果。治理后,还以“现场检测更及时、更准确”为由,阻止业主自行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让业主难以获取真实可靠的检测数据。
(四)乱象 4:“低价引流 + 后期加价” 的套路
1、问题本质
部分公司以极具吸引力的“9.9 元 /㎡”“全屋除醛 999 元”等超低价作为噱头吸引客户。待上门服务后,却以 “家具需要单独处理”“墙面要额外喷涂”“需要增加催化步骤” 等理由层层加价,最终总价可能比市场价高 2-3 倍。
2、典型流程
消费者在线上咨询时,得到 1000 元(100㎡房屋)的报价。然而,上门检测后,公司称“家具裸板多,需加 3000 元做封边处理”;治理过程中,又以“板材密度高,需加 2000 元用进口药剂”为由继续加价;最终,消费者需要支付 6000 元以上的费用,远超最初预期。
(五)乱象 5:无售后保障,出问题后失联
1、问题本质
一些小型公司或“游击队”式团队,在治理后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的售后合同,或者合同中未明确规定质保期限和责任范围。一旦出现甲醛浓度反弹、家具损坏等问题,便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如“是业主后续添置家具导致”“过了质保期”等,甚至直接失联,让消费者维权无门。
2、常见情况
治理后 3 个月,甲醛浓度出现反弹,当消费者联系公司时,却发现公司电话停机、微信被拉黑。即便合同中写明“质保 1 年”,但未注明 “质保期内免费二次治理”,仅提供“免费复测”服务。复测后若甲醛仍超标,公司却要求消费者额外付费进行治理。

二、科学筛选:4 大核心维度判断公司靠谱与否
避开行业乱象后,我们需从“资质、技术、服务、合同”这四个关键维度进行综合评估,这是挑选靠谱除甲醛公司的关键。
(一)维度 1:核验资质 ——3 类证书是 “基础门槛”
正规除甲醛公司必须具备清晰明确的资质证明,对于那些没有资质或者资质不全的公司,可以直接排除。【延伸阅读:专业除甲醛公司大全】
1、必查资质 1: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含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
- 核查方法:要求公司提供营业执照照片,在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查询企业名称,确认经营范围包含 “室内环境治理”“甲醛检测与治理” 等相关内容。要避免选择那些“家政服务公司”“保洁公司”等兼营除醛业务的机构,这类公司往往缺乏专业技术。
- 避坑点:警惕 “营业执照地址与实际办公地址不符”“成立时间不足 1 年” 的公司,前者可能是 “皮包公司”,后者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售后保障能力。
2、必查资质 2:除醛药剂检测报告(符合国标,无二次污染)
- 核查方法:要求公司提供所用除醛药剂的质检报告;
- 有害物质含量:甲醛清除剂中无重金属(铅、汞、镉);
- 腐蚀性:对木材、金属、墙面涂料无腐蚀(报告中需有 “无腐蚀” 检测结论)。
- 避坑点:坚决拒绝那些“仅口头宣称药剂是进口的、纯天然的,却无法提供检测报告”的公司。即使是进口药剂,也必须具备国内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3、必查资质 3:治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避免 “无证上岗”)
- 核查方法:要求上门治理的人员提供职业资格证书(需由正规行业协会或人社部门认可的机构颁发),并可通过证书编号在颁发机构官网查询真伪。
- 避坑点:警惕那些“全员无证书,仅声称‘有多年经验’”的公司。除醛工作涉及药剂的正确使用和设备的规范操作,无证人员容易因操作不当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或者造成家具损坏。

(二)维度 2:评估技术 —— 拒绝 “单一方法”,看 “综合治理方案”
甲醛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吸附态、结合态)和释放源头(家具、墙面、地板)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技术组合进行治理。那些仅使用“单一喷雾”“单一吸附”方法的公司,其治理效果必然有限。
1、靠谱技术组合(需包含 3 类以上)
- 物理封闭技术:针对家具裸板、地板缝隙,使用水性封闭剂形成保护膜,阻断甲醛释放(适合吸附态甲醛);
- 化学分解技术:使用含氨基化合物、纳米二氧化钛的分解剂,通过喷洒使其渗透到板材内部,将结合态甲醛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需配合紫外线灯或光触媒催化,以增强效果);
- 高温熏蒸技术:针对布艺沙发、床垫等纺织品,采用高温蒸汽加速甲醛的释放,再配合吸附装置进行收集(避免甲醛扩散到空气中);
- 新风辅助技术:治理后建议安装带活性炭滤网的新风系统,持续置换室内空气,稀释残留甲醛(正规公司会提供新风系统选型建议,而非强制推销)。
2、避坑点
- 拒绝采用“仅用活性炭包吸附”“仅喷洒一次除醛喷雾”等单一技术的公司,这类方法只能处理游离甲醛,无法解决深层的结合态甲醛问题;
- 警惕那些“宣称‘光触媒技术’却不使用紫外线灯”的公司,光触媒需要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才能被激活,没有紫外线时,其效果会下降 80%以上。
(三)维度 3:考察服务 —— 从 “检测到售后” 看流程规范性
靠谱公司的服务流程清晰、透明,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而不是 “上门就喷药,喷完就收钱”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1、前期检测:需符合国标,数据可追溯
- 规范流程:检测前,需关闭门窗 12 小时(包括所有家具柜门、抽屉),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 23±2℃;采样点应按照 “每 50㎡设 1 个” 的原则进行布置(例如,100㎡的房屋应设置 2 个采样点,可分别布置在客厅和主卧);使用经过校准的专业设备(如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或者委托具有第三方 CMA 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报告上必须有 CMA 标识和检测人员的签字。
- 避坑点:拒绝 “检测前仅关闭门窗 2-3 小时”“仅在房间角落采 1 个样”“用几十元的家用检测仪出结果” 的公司,这类检测方式得出的数据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2、治理过程:全程透明,可监督
- 规范流程:治理前,要与业主确认治理范围(如是否包含衣柜内部、地板下方等区域),并对家电、绿植等物品进行妥善保护(用塑料膜覆盖);治理时,应按照 “先封闭、再分解、后熏蒸” 的顺序进行操作,每个步骤完成后都需业主确认;治理后,要清理现场(如擦拭残留药剂、收起保护措施),并告知业主 “通风 72 小时后再入住”。
- 避坑点:警惕 “治理时不让业主在场”“治理后不清理现场,地上残留大量药剂” 的公司,前者可能偷工减料,后者可能导致药剂腐蚀地面。
3、售后保障:明确质保期限和责任
- 规范售后:质保期不少于 2 年(这是行业平均水平),质保期内提供 2 - 3 次免费复测(如治理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若复测浓度反弹(超过 0.07mg/m³),需免费进行二次治理,直至达标;若因治理导致家具、墙面损坏,需承担维修或赔偿责任。
- 避坑点:拒绝那些质保期仅 3 - 6 个月、反弹后需额外付费治理、不承诺家具损坏赔偿的公司,这类售后相当于“无保障”。
(四)维度 4:把关合同 ——7 个核心条款必须写清楚
签订合同时,必须逐字逐句仔细核对,杜绝出现“口头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以下 7 个条款缺一不可:
1、治理范围:合同需明确包含的区域(如客厅、卧室、书房)和污染源(如家具、地板、墙面),避免后期以 “未包含某区域” 为由加价;
2、检测标准:约定治理前后的检测均要严格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 2022),其中甲醛浓度需≤0.08mg/m³。并且,检测机构应由业主指定具备资质的第三方 CMA 机构,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药剂信息:详细注明所使用的除醛药剂的品牌、型号、执行标准以及检测报告编号。若在后续过程中发现施工方使用的药剂与合同不符,业主有权要求全额退款;
4、治理流程:合同中应详细罗列“检测 - 保护 - 治理 - 通风”等具体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防止施工方为节省成本而简化流程;
5、质保期限:明确规定质保期的时长,并注明“质保期内免费进行二次治理”,保障业主在质保期内的权益;
6、费用明细:清晰列出总费用以及所包含的具体项目(如 “检测费、药剂费、人工费”),确保合同中不存在“后期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模糊表述,避免隐形消费;
7、违约责任:若施工方未能使治理达到标准,需退还全部费用;若施工方出现失联或拒绝提供售后服务的情况,需向业主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以此约束施工方的行为。

三、实操步骤:3 步快速筛选出靠谱公司
普通消费者可按 “初步筛选→上门考察→合同签订” 三步操作,高效找到靠谱公司。
(一)第一步:初步筛选(线上排除 80% 的不靠谱公司)
1、渠道选择:优先从 大平台筛选评分、评论较多的公司,或通过朋友推荐(有实际治理案例的推荐更可靠);
2、电话咨询:通过电话咨询,向公司提出 3 个核心问题。其一,“贵公司是否有 CMA 检测合作机构?”其二,“所用药剂的检测报告编号是多少?”其三,“质保期内若出现甲醛浓度反弹,是否提供免费二次治理服务?”若公司对这些问题回答模糊,如以“不清楚”“要看具体情况”等说辞回应,可直接将其排除;
3、价格对比:100㎡房屋的除醛费用市场价在 3000-5000 元(含检测、治理、售后),低于 2000 元的大概率是 “低价引流”,高于 6000 元的可能存在溢价,要谨慎选择。
(二)第二步:上门考察(线下确认实力,避免 “皮包公司”)
1、考察办公场地:要求前往公司办公地点进行实地参观,查看公司是否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及是否设有药剂展示区、设备存放区等。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如同“游击队”般的公司,可直接排除;
2、查看案例:要求公司提供近 3 个月的治理案例,包括小区名称、户型以及治理前后的检测报告等信息。同时,可联系 1 - 2 位业主进行核实,了解治理后是否出现反弹情况,以及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等问题;
3、现场演示:让公司使用少量药剂在业主家的一小块家具裸板上进行治理过程演示。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药剂是否散发刺激性气味,以及是否会对家具造成伤害。
(三)第三步:签订合同(逐条核对条款,留存证据)
1、核对信息:在签订合同时,务必仔细核对合同中的公司名称、地址是否与营业执照一致,治理人员姓名是否与资格证书相符;
2、补充条款:若公司在沟通过程中有口头承诺(如 “免费赠送 1 次床垫熏蒸”“质保期内免费更换 1 次活性炭滤网”),需将这些承诺补充到合同附件中,并确保双方签字盖章;
3、留存证据:签订合同后,要妥善保存“营业执照复印件、药剂检测报告、治理人员资格证书、付款凭证”等相关资料。若后期出现纠纷,这些资料将成为重要的维权依据。
四、维权提示:遇到问题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若治理后出现 “浓度反弹”“公司失联” 等问题,可通过以下 3 种方式维权:
1、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拨打 12315 热线,或在 “全国 12315 平台” 提交投诉,提供合同、检测报告、付款凭证等证据,市场监管部门会介入调解;
2、申请仲裁:若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如 “争议由 XX 仲裁委员会解决”),可向相应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提起诉讼:若公司拒绝承担责任且涉及金额较大,例如超过 5000 元,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公司退还已支付的费用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甲醛治理是 “长期工程”,而非 “一锤子买卖”,挑选靠谱公司的关键并非“寻找价格最便宜的”,而是要“选择流程规范、技术可靠、售后有保障”的。虽然前期筛选公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能够有效避免后期因治理无效、二次污染、售后失联等问题而反复折腾,最终为家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这才是除甲醛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