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门窗紧闭,学校教室如何应对甲醛累积问题?
来源:呼吸熊 发布时间:2025-10-27 09:48:14
秋冬时节,气温逐渐走低,为了给学生营造温暖的室内环境,学校教室常常门窗紧闭。然而,这一举措却也让室内甲醛进入 “累积模式”。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冬季教室的甲醛超标率比夏季高出 40%。究其原因,在于密闭的环境阻断了甲醛的正常扩散,同时,低温环境下板材虽甲醛释放速率虽有所减缓但持续释放,导致浓度逐步升高。
教室作为学生每日停留 6 - 8 小时的密集场所,学生若长期处于甲醛累积的环境中,会增加出现呼吸道不适、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的风险,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先搞懂:秋冬教室甲醛为何容易累积?
秋冬教室甲醛的累积并非偶然现象,而是 “环境密闭、释放特性以及人员密集” 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了解内在的原理,才能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
(一)原因 1:门窗紧闭阻断甲醛扩散,形成 “密闭污染池”
秋冬季节,为了抵御寒冷,教室的门窗常常处于紧闭状态,此时室内空气流通量大幅减少,仅为夏季的 1/5 甚至更低。甲醛作为一种会持续释放的污染物(释放周期 3-15 年),在密闭空间内无法通过自然通风排出,只能不断累积。
举例来说:一间 50㎡的教室,若甲醛初始浓度 0.06mg/m³(达标),门窗紧闭 3 天后,浓度可升至 0.09mg/m³(超标),5 天后甚至会突破 0.12mg/m³(超标)。由此可见,教室门窗紧闭的时间越长,甲醛的累积效应就越明显。
(二)原因 2:低温减缓释放但不停止,“缓慢释放 + 持续累积” 成隐患
许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 “低温能够抑制甲醛释放,秋冬季节无需担忧甲醛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实验数据,温度每降低 1℃,板材的甲醛释放速率就会下降 8% - 10%,但这并不意味着甲醛停止释放。
例如,夏季 25℃时,1 套人造板课桌椅每天释放甲醛 30μg,冬季 15℃时释放量降至 22μg,虽减少 27%,但每天仍在持续释放。在密闭的教室环境中,这些 “缓慢释放” 的甲醛会不断叠加,最终超过国标规定的 0.07mg/m³ 安全限值。
(三)原因 3:人员密集增加 “呼吸负荷”,污染风险双重叠加
教室的人均空间约为 1.5 - 2㎡,属于典型的人员密集场所。秋冬季节门窗紧闭时,不仅甲醛无法扩散到室外,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飞沫等污染物也会在室内不断累积,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更关键的是,青少年呼吸道黏膜娇嫩,对甲醛的敏感度是成人的 2-3 倍,即使浓度处于 0.08-0.1mg/m³ 的轻微超标范围,也可能引发咳嗽、眼睛干涩等不适,影响学习状态和身体健康。

二、源头防控:从装修到用品,减少甲醛 “释放总量”
应对秋冬甲醛累积的问题,根本方法就是从源头减少甲醛释放量 —— 只有让 “释放源” 释放的甲醛变少,才能降低密闭环境下的累积速度,这是所有应对措施的基础。
(一)装修选材:优先 “低醛 / 无醛” 材料,从源头切断污染
教室装修是甲醛的主要来源,选材时需严格把控:
- 家具与板材:课桌椅、讲台、储物柜等家具应优先选用“无醛添加板材”(如使用 MDI 胶黏合的颗粒板、多层实木板等),这类板材的甲醛释放量≤0.02mg/m³,远低于国标 E0 级(≤0.05mg/m³);若使用 E0 级板材,需确保所有切面 100% 封边,避免裸板暴露。
- 地面材料:若选择复合地板,应挑选 E0 级产品,并且在铺设时禁用含醛地板胶,改用 “无醛硅酮胶”;若铺设瓷砖,则应选用“天然水泥基”的瓷砖胶,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胶。
- 墙面材料:乳胶漆选 “无醛配方”,甲醛含量≤50mg/kg。同时,严禁使用含醛壁纸胶,在贴壁纸时,应优先选用纯糯米胶,从源头减少墙面甲醛释放。
(二)用品管控:淘汰高醛教具,减少 “动态释放源”
除了固定装修外,教室中的日常用品也可能成为甲醛的释放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管控,减少甲醛的动态释放:
- 教学用品:淘汰传统粉笔(尤其彩色粉笔,含苯类助剂),改用 “低VOC白板笔”(标注 “苯含量<0.1%”);学生尽量少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这类物品含有甲苯、二甲苯,其甲醛释放量是国标的 2 - 3 倍,可改用可擦笔或胶带。
- 纺织品:窗帘选 “水洗无醛款”,采购后先水洗晾晒 3 天再悬挂,去除其中可能残留的甲醛;讲台布、抹布等纺织品,优先选纯棉材质,避免化纤材质(可能含甲醛柔顺剂)。
- 新设备:新采购的投影仪、打印机、多媒体机柜等设备,进场前先在学校通风仓库晾晒 2 周以上,减少设备塑料外壳、内部黏合剂释放的甲醛,再搬入教室。

三、通风优化:在保暖与通风间找平衡,避免甲醛 “闷积累积”
秋冬教室既要保暖,又要避免甲醛累积,关键是制定 “科学通风策略”—— 通过合理安排通风时间、优化通风方式,在不显著降低室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排出甲醛。
(一)“时段化通风”:抓住 3 个黄金时段,兼顾保暖与除醛
根据学校作息和室外温度,选择 “室外温度较高、室内人员较少” 的时段通风,减少热量流失:
- 早读前(7:00-7:30):此时室外温度开始回升,且教室无学生,可打开所有门窗(包括前后门、窗户)通风 30 分钟,排出夜间累积的甲醛;通风后关闭门窗,利用阳光照射提升室温,确保学生早读时室温适宜。
- 午休时段(12:30-13:00):冬季正午室外温度最高,可打开窗户(保留一扇门关闭,减少穿堂风)通风 30 分钟,此时室内学生较少,热量流失可控,同时能有效排出上午累积的甲醛。
- 放学后(16:30-17:00):学生离校后,无需考虑保暖,可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30-60 分钟,彻底排出全天累积的甲醛,为次日使用打下基础;若傍晚室外温度过低(<0℃),可缩短至 20 分钟,避免管道冻裂。
(二)“局部通风”:使用辅助工具,减少整体室温下降
若室外温度过低(<-5℃),这时将全部门窗打开通风,会导致室温急剧下降。此时可采用 “局部通风” 的方式,在保证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热量的散失:
- 窗户错位通风:打开相对的两扇窗户(如前窗开 10cm,后窗开 10cm),形成空气对流,既能排出甲醛,又不会让大量冷空气涌入。
- 使用排气扇:在教室后墙安装低噪音排气扇(功率 50-100W),在课间 10 分钟开启排气扇,同时配合打开一扇窗户,加速室内空气的排出。排气扇可设置 “定时开关”,避免忘记关闭导致热量流失。
- 走廊通风辅助:若教室靠近走廊,可打开教室门,关闭走廊窗户,利用走廊与教室的空气压差,缓慢置换室内空气,减少室外冷空气直接进入教室。
(三)“保暖通风”:搭配保暖措施,降低通风对室温的影响
在通风过程中配合采取保暖措施,能够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使通风工作更易执行:
- 提前预热:通风前 10 分钟开启教室空调(设定 20℃)或暖气,通风结束后,及时关闭门窗,让室温快速回升;
- 使用挡风帘:在窗户内侧安装透明挡风帘。通风时将挡风帘放下,减少冷空气直接吹向学生座位区域;
- 分区通风:如果教室空间较大(例如阶梯教室),可采用分区域通风的方式(先通风前半部分,再通风后半部分),避免整体室温下降过快。

四、净化手段:用设备辅助除醛,应对 “无法开窗” 的极端天气
在秋冬季节,当遭遇雾霾、寒潮等极端天气而无法开窗通风时,就需依靠净化设备辅助去除甲醛,避免甲醛持续累积。学校可根据预算和教室情况,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案。
(一)基础方案:使用空气净化器,针对性去除甲醛
空气净化器较为适合中小规模教室(面积 50 - 60㎡),在选择时,要重点关注其 “甲醛净化能力”:
- 核心参数:优先挑选 “甲醛 CADR 值≥150m³/h”“甲醛 CCM 值≥F4 级” 的机型(CADR 值代表每小时净化甲醛的量,CCM 值代表净化器可累积去除的甲醛总量,F4 级为最高等级),确保能满足教室甲醛净化需求。
- 使用技巧:将空气净化器放置在教室中部位置(远离门窗和障碍物),开启 “甲醛净化模式”;在雾霾天、寒潮天等需要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情况全天开启,课间也无需关闭。此外,每 2 个月要对滤网进行清洁(对于可水洗的滤网,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可水洗的滤网则使用吸尘器吸除灰尘),每 6 个月更换一次活性炭滤网(因为滤网饱和后会失去吸附能力,甚至可能释放甲醛)。
- 成本控制:对于 50㎡的教室,选择中端空气净化器(价格 2000-3000 元)即可,每台可覆盖 1 个教室,滤网年更换成本约 500 元,适合预算有限的学校。
(二)进阶方案:安装新风系统,实现 “持续通风 + 净化”
新风系统适合长期无法开窗的教室(如雾霾多发地区、北方严寒地区),它能够在密闭环境下持续进行室内外空气置换,有效排出甲醛:
- 选型要点:选择 “双向流新风系统”(同时具备进风和排风功能),并配备 “HEPA 滤网 + 活性炭滤网”(HEPA 滤网过滤 PM2.5,活性炭滤网吸附甲醛);风量需按照 “每小时换气 1 - 2 次” 的标准计算,对于 50㎡的教室,应选择风量在 150 - 300m³/h 的机型。
- 安装与使用:新风系统需在教室装修阶段提前规划安装,出风口要避开学生座位区域,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活动。在冬季使用时,开启 “热交换功能”(可回收室内热量,减少室温下降),温度设定在 18 - 20℃较为适宜。同时,每 3 个月更换一次滤网,以确保净化效果。
- 优势:新风系统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地排出甲醛,同时引入新鲜空气,有效避免室内二氧化碳累积,适合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学校,如幼儿园、小学等。
(三)辅助方案:使用物理吸附材料,作为净化补充
物理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可作为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的补充,辅助去除局部甲醛:
- 活性炭包:在教室讲台旁、课桌椅角落等位置放置“椰壳活性炭包”(每 10㎡放 1kg),活性炭的微孔结构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游离甲醛;每月将活性炭包拿到室外暴晒 3-4 小时,利用高温使吸附的甲醛挥发,从而恢复其吸附能力。6 个月后,需更换新的活性炭包。【延伸阅读:除甲醛最有效方法】
- 分子筛吸附盒:在甲醛释放源附近(如讲台抽屉、储物柜内部)放置 “分子筛吸附盒”(含分子筛、活性炭复合吸附材料,吸附能力比普通活性炭强 2 倍),每 2 个月需更换一次,适合用于重点区域的甲醛吸附。

五、定期监测:掌握甲醛浓度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秋冬教室甲醛累积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措施,确保甲醛浓度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
- 监测频率:每学期开学前(9 月)以及冬季中期(12 月),各开展一次甲醛检测。检测机构必须具备 CMA 认证资质,以此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 检测流程:检测前,需将教室门窗关闭 12 小时(模拟夜间密闭状态),打开所有家具柜门、抽屉。采样点应全面覆盖讲台区、学生座位区以及教室角落,按照每 50㎡设置 1 个采样点的标准进行布局。检测结果需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中 “教室甲醛浓度≤0.07mg/m³”的要求。
- 结果应用:
· 若检测结果达标(≤0.07mg/m³),维持现有通风和净化方案;
· 若轻微超标(0.07-0.1mg/m³),需增加通风次数,并及时更换空气净化器滤网;
· 若严重超标(>0.1mg/m³),应立即暂停使用该教室,待完成整改后重新进行检测,只有检测达标方可恢复使用。
秋冬教室门窗紧闭导致的甲醛累积,不是 “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是 “需要科学应对的挑战”。其关键在于从源头着手,减少甲醛的释放量;通过合理有效的通风措施,防止甲醛在室内不断累积;在遭遇极端天气、无法开窗通风时,借助空气净化设备来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需配合定期的甲醛浓度监测以及日常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构建起一套“全链条防控体系”,全方位保障教室的空气质量。
对学校而言,教室空气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更影响学习效率和成长发育。只有将甲醛防控纳入秋冬校园管理的重点,才能为师生打造一个 “温暖又安全” 的学习环境 —— 这既是对学生健康的负责,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隐形保障”。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