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室”频现背后:学校装修材料的甲醛隐患。
来源:呼吸熊 发布时间:2025-09-26 10:51:14
近年来,“毒教室” 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 新学期开学后,多地学校出现因教室装修后甲醛超标,导致学生出现头晕、咳嗽、皮肤红疹等症状,甚至出现集体请假就医的情况。这些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实则直指学校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隐患。
一、学校装修材料为何成 “甲醛重灾区”?
学校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并非偶然存在,而是与 “成本控制”“材料选择”“施工工艺” 密切相关,尤其是三类高频使用材料,往往成为甲醛释放的 “主力军”。
(一)人造板家具:教室“长期甲醛源”的关键所在
教室里的课桌椅、讲台、储物柜等,超过 90%都是用人造板(如密度板、颗粒板、多层实木板)制作而成。这类板材以木材碎料、木屑为主要原料,需要使用脲醛树脂黏合剂(其成本仅为无醛黏合剂的五分之一)进行压合。然而,脲醛树脂在常温环境下会持续分解,释放出甲醛,而且释放周期长达 3 - 15 年。
更为关键的是,学校采购的人造板家具常常存在“标准缩水”的问题。根据《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GB 18580 - 2017)规定,室内用人造板需达到“E1 级”(甲醛释放量≤0.124mg/m³),但部分供应商为降低成本,会提供“E2 级”甚至未达标的板材(甲醛释放量>0.18mg/m³)。
以一间 60㎡的教室为例,若摆放 30 套 E2 级课桌椅,仅家具释放的甲醛浓度就可能超过 0.2mg/m³,远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 2002)中“≤0.1mg/m³”的限值。而且,甲醛释放量会随温度升高而加速,例如夏季教室开空调、冬季使用暖气时,这就导致了在这些时间甲醛超标的情况会更为严重。
(二)墙面装饰材料:“快速施工” 背后的甲醛陷阱
教室墙面装修往往追求“快速出效果”,这就使得乳胶漆、壁纸、墙布等材料成为短期甲醛释放源:
- 乳胶漆:合格的乳胶漆需符合“GB 18582 - 2020”标准(游离甲醛≤100mg/kg),但部分低价产品为提升遮盖力和附着力,会添加过量甲醛缓释剂。这就导致在施工后的 1 - 3 个月内,甲醛释放量会骤增;
- 壁纸 / 墙布:壁纸本身甲醛含量较低,但粘贴时使用的 “糯米胶”“土豆胶” 若是伪劣产品,会含有甲醛防腐剂,且壁纸覆盖墙面后,会形成 “密闭层”,导致墙体基层(如腻子、石膏)中的甲醛无法挥发,形成 “二次污染”;
- 纺织品:教室里的窗帘、讲台桌布、午睡被褥等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防皱、固色的效果,会使用含甲醛的整理剂。这类纺织品虽然甲醛释放量低于人造板材,但由于直接与学生接触(例如窗帘飘动时甲醛扩散到空气中),仍会对学生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刺激。
(三)地面材料:儿童 “近距离接触” 的隐形风险
教室地面材料(塑胶地板、复合地板)直接与学生接触,其甲醛隐患更易被忽视:
- 塑胶地板:低价塑胶地板(尤其是非环保PVC地板)在生产时会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等增塑剂,部分增塑剂会与甲醛反应生成稳定的甲醛复合物,在学生踩踏、摩擦过程中缓慢释放;
- 复合地板:复合地板的基材多为密度板,锁扣拼接处需使用含甲醛的封边胶。若封边工艺不合格(如胶层不均匀、边缘翘起),甲醛会从缝隙中持续挥发。此外,地板铺设时若未做防潮处理,潮湿环境会加速甲醛释放。
二、学校装修甲醛防控为何 “屡出问题”?
“毒教室”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在学校装修流程中“成本控制失当、时间过度压缩、检测环节缺位”三大问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新学期开学前的“集中装修热潮”中,这些隐患更是如火山爆发般集中显现。
(一)成本至上:低价材料泛滥,环保标准沦为“牺牲品”
部分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装修预算有限,因此在材料采购时会优先选择低价产品。而环保材料,如 E0 级人造板、无醛胶、环保乳胶漆等,其价格相较于普通材料要高出 30% - 50%。这使得供应商为了满足学校的预算要求,暗中偷梁换柱,将环保材料替换为劣质材料。
例如,本应采购 E0 级(甲醛释放量≤0.05mg/m³)的课桌椅,实际使用的是 E2 级(甲醛释放量≤0.3mg/m³)板材,且未做封边处理,很容易导致教室内甲醛浓度超标。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的采购流程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在采购过程中,既未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的 “环保检测报告”,也未对所提供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就为 “三无” 材料流入校园打开了方便之门,进一步加剧了甲醛超标的风险。
(二)工期压缩:“赶工装修” 跳过关键环节,通风时间被大幅压缩
学校装修通常集中在寒暑假进行,而工期往往只有 15 - 30 天。为了确保新学期开学时教室能够正常使用,施工方常常不得不压缩装修流程,跳过一些关键环节。
一方面,材料进场后直接安装。像人造板、家具等材料,按照正常流程,应该提前进行处理,让材料中的甲醛提前释放一部分。但在赶工期的情况下,这些材料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被运到教室进行安装,导致大量甲醛被带入教室;
另一方面,完工后立即交付使用。一般情况下,装修完工后需要通风 3 - 6 个月,才能有效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然而,学校为了不耽误开学使用,往往在装修完工后仅 1 - 2 周,就让学生进入教室上课。此时,教室内的甲醛浓度仍处于高位,可能超标 2 - 4 倍,严重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检测形同虚设:“自验自收” 取代专业检测,数据真实性难以保障
目前多数学校的装修验收采用 “自验自收” 模式,缺乏第三方专业检测环节,导致甲醛超标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 检测方法不科学:部分学校仅仅依靠 “闻气味” 来判断教室内是否有甲醛,或者使用从网上购买的低价甲醛检测仪(其准确率不足 10%)。他们忽视了甲醛存在 “嗅觉阈值陷阱”,即当甲醛浓度在 0.07 - 0.15mg/m³ 时,人们可能闻不到气味,但实际上已经超标;
- 检测时间不规范:国家标准规定,甲醛检测应在关闭门窗 12 小时后进行采样。但部分学校为了使检测数据好看,在开窗通风状态下进行检测,导致检测数据偏低,无法真实反映教室内的甲醛浓度情况,从而掩盖了甲醛超标的真相;
- 缺乏长效监测机制:由于甲醛具有长期释放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内的甲醛浓度可能会反弹升高,而缺乏长效监测使得这一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科学破局:如何彻底阻断 “毒教室” 甲醛隐患?
解决学校装修过程中的甲醛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单一措施,而需从“源头控制 - 过程监管 - 后期维护”这一完整流程入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控体系,为师生打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源头控制:严守材料选择第一道防线
材料是甲醛隐患的核心,学校需在采购环节建立 “严标准 + 强检测” 机制:
- 明确材料标准:在招标文件中,要详细且明确地列出各项材料的环保指标。例如,人造板必须达到“E1 级”标准,即甲醛释放量不超过 0.124mg/m³;乳胶漆需符合“GB 18582 - 2020”标准等等。同时,将这些指标明确写入合同条款,一旦出现违约情况,严格追究责任;
- 进场抽样检测:材料进场时,学校、施工方和监理方要共同参与抽样工作,并委托具有 CMA 认证的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才允许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于人造板、黏合剂等甲醛释放风险较高的材料,必须做到每批次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
- 优先选择无醛材料: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优先选择无醛或低醛材料。比如,采用实木课桌椅、使用 MDI 胶黏剂的无醛人造板、硅藻泥墙面材料以及实木地板等。这些材料从源头上减少了甲醛的释放源,能有效降低教室内的甲醛浓度。
(二)施工与验收:构建全流程严密监管机制
施工和验收环节的监管,是防止甲醛隐患 “落地” 的关键:
- 控制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采用“无醛封边胶”处理人造板家具的边缘,防止甲醛从板材边缘挥发出来。在墙面装修时,先做好防潮层,避免因潮湿环境加速甲醛的释放。地板铺设时,预留 5 - 8mm 的伸缩缝,为甲醛的挥发提供空间,减少甲醛在室内的积聚;
- 延长通风周期:装修完成后,不能急于投入使用,需持续通风至少 3 个月。通风期间,要打开所有家具的柜门和抽屉,确保空气流通顺畅。每天通风时间不少于 8 小时,在夏季,可配合“高温闷放”的方法,即先关闭门窗,将室内温度升高至 30℃,保持 24 小时后,再开窗通风,这样能加速深层甲醛的释放;
- 强制空气质量检测:学校要委托具有 CMA 资质的机构,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 2002)对教室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时,需关闭门窗 12 小时,来模拟上课时的密闭环境。只有当甲醛浓度不超过 0.08mg/m³时,教室方可投入使用。若检测不合格,必须进行整改,整改后重新检测,直至合格为止。
(三)日常维护:长期监控室内空气质量
甲醛的释放周期漫长,要有效防控其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日常维护工作必须形成一套“常态化”的运作机制,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 优化通风安排:将通风纳入教学作息,如每节课后开窗通风 5 分钟,午休时开窗通风 30 分钟。冬季开空调时,若学校安装了新风系统,应及时开启,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有效交换。若未安装新风系统,可在课间短暂开窗通风,但要注意控制开窗幅度和时间,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学生着凉;
- 定期检测与净化:每学期开学前和学期中期,各组织一次全面的空气质量检测。一旦检测发现甲醛超标,需立即采取有效净化措施。例如在教室放置 “活性炭包”(每 10㎡放 1kg,每月晒 1 次)或安装 “甲醛分解型空气净化器”(选择 CCM 甲醛值≥1500mg 的产品);【延伸阅读:除甲醛最有效方法】
- 密切关注师生健康状况:如果在短期内出现 3 名以上学生同时出现喉咙痒、眼睛疼、咳嗽等类似甲醛中毒的症状,应立即暂停使用该教室,并重新检测空气质量,确保师生的健康安全。
“毒教室” 频现,本质上是对儿童健康权益的忽视。教室作为儿童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公共空间之一,其空气质量安全不应受预算、工期等因素影响,而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底线要求。从材料采购的严格把关,到施工流程的科学规划,再到检测验收的专业严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家长、第三方机构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