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

在室内除甲醛的领域,各种“偏方”与“网红方法”层出不穷—— 从 “柚子皮去味” 到 “白醋熏蒸”,从 “茶叶吸附” 到 “除醛喷雾快速达标”,很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却发现甲醛浓度丝毫未降,甚至因延误科学治理的时机,导致健康还受到了损害。这些方法看似 “有道理”,实则违背甲醛的物理化学特性,或仅能掩盖异味,无法真正去除甲醛。

 

一、无效除甲醛的三大问题

为何这些方法表面有效,实则无用?关键在于它们都存在以下三大共性缺陷,无法针对甲醛 “易挥发、难分解、释放周期长” 的特性进行有效治理:​

(一)混淆 “除味” 与 “除醛”:掩盖异味≠去除甲醛​

许多方法(如放置柚子皮、柠檬片、使用香薰)仅仅是通过自身气味来掩盖甲醛的刺激性味道,让室内空气闻起来“清新”,但对空气中的甲醛分子没有任何去除效果。【延伸阅读:除甲醛最有效方法

甲醛是一种无色气体,其危害与“是否有味道”并无直接关联。即便异味被掩盖,甲醛仍会持续挥发,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健康风险。​

(二)吸附能力 “杯水车薪”:难以应对甲醛持续释放

部分方法(如使用茶叶、普通活性炭或摆放绿植)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量极小且极易达到饱和状态,根本无法应对室内甲醛的“持续释放”。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若想靠茶叶吸附达标,需堆满整间屋子,显然不现实。​

(三)分解效果 “虚假宣传”:缺乏科学验证的“瞬时作用”

市面上很多“除醛喷雾”“除醛果冻”宣称“24 小时分解甲醛”,但多数产品未通过权威机构检测,或者仅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达到所谓的宣传效果。在真实室内环境中,由于甲醛持续释放、空气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其分解效果较差,有的甚至可能会释放新的污染物(如 TVOC),造成二次污染。​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1

二、8 类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

(一)方法 1:柚子皮 / 橘子皮 / 柠檬片 ——“气味掩盖大师”,与除醛无关​

1、常见误区​

很多人认为 “柚子皮有吸附性,能吸甲醛”,或 “柠檬片的清香能中和甲醛”,于是将大量果皮放置在衣柜、客厅角落,甚至密封在抽屉里。

2、科学真相​

- 无吸附能力:多个机构进行的对比实验显示,在密闭空间内放入柚子皮,其所在空间的甲醛浓度反而高于只放置甲醛源的空白空间。分析认为,这可能与柚子皮含有大量水分,湿度增加会加剧甲醛释放有关;​

- 仅能掩盖异味:果皮释放的萜烯类物质(带来清香味道)会与甲醛的刺激性气味混合,使人误以为“甲醛消失了”,但实际上室内甲醛浓度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 实验数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曾专门做过试验,在4个密封箱内放入同等大小的甲醛源,然后其中3个箱子分别放入柚子皮、绿萝和活性炭。结果显示,放入甲醛源与柚子皮的箱子甲醛含量为3.60mg/m³,另外两个分别是1.07mg/m³和0.87mg/m³。北京市理化测试中心也曾做过类似试验:在相同的密封舱里,放置柚子皮的甲醛含量竟然是空白舱的10倍。因柚子皮含大量水分,增加环境湿度会加大甲醛释放。(《陕西科技报》2017.12)

3、额外风险​

果皮在密闭环境中容易腐烂发霉,滋生霉菌孢子,反而会增加室内微生物污染,诱发呼吸道过敏等疾病。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2

(二)方法 2:白醋熏蒸 / 喷洒 ——“酸碱反应” 的假象,难以分解甲醛​

1、常见误区​

不少人认为 “白醋是酸性的,甲醛是碱性的,酸碱中和能去除甲醛”,选择将白醋加水煮沸后进行熏蒸,或直接喷洒在家具表面。​

2、科学真相​

- 无中和反应:甲醛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它与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并不会发生中和反应。​

- 仅能短暂稀释:白醋熏蒸时会增加室内湿度,而甲醛易溶于水,短暂时间内,少量甲醛会溶解在白醋溶液中,但一旦水分蒸发,甲醛会重新挥发到空气中,浓度很快反弹;​

- 实验数据:实验人员将4瓶420ml食醋分别倒入6个碗中,然后分别放在实验房的每个角落、衣柜和床头柜上。然后密封门窗,使之熏蒸。一周(7天)后,经过半天的通风和12个小时的密封,推开门后,酸醋味扑鼻而来,先前装饰的气味已经被掩盖。室内空气有点呛人。专业检查员将再次在同一地点取样15分钟。甲醛含量为0.25mg/m³。

3、额外风险​

白醋具有酸性,会腐蚀家具的漆面和金属配件,导致家具变色、生锈。尤其是实木家具和皮质沙发,受到的损伤更为明显。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3

(三)方法 3:茶叶 / 咖啡渣 —— 吸附能力 “聊胜于无”,易造成二次污染​

1、常见误区​

很多人会将喝剩下的茶叶渣、咖啡渣晒干后装进袋子里,然后放置在衣柜、抽屉等地方,认为“茶叶和咖啡渣具有多孔结构,能够吸附甲醛”。

2、科学真相​

- 吸附量极小:茶叶和咖啡渣的孔隙直径约为 100-500nm,而甲醛分子直径仅 0.3nm,孔隙过大,无法有效捕捉甲醛分子,吸附量仅为专业椰壳活性炭的 1/50;​

- 易饱和且释放:即便茶叶和咖啡渣能够吸附少量甲醛,但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例如白天阳光照射时,吸附的甲醛会重新从茶叶或咖啡渣中释放出来,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 实验对比:在初始浓度15.50±0.38 mg/m³条件下,1克椰壳活性炭能够吸附高达0.45毫克的甲醛,而茶叶对甲醛的吸附量为活性炭的50%。(《吸附气相甲醛活性炭的选型研究》2013.12期)

3、额外风险​

茶叶和咖啡渣具有较强的吸潮性,在密闭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细菌,进而产生异味,这不仅无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反而会让空气质量变得更差。​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4

(四)方法 4:普通绿植 ——“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除醛效率极低​

1、常见误区​

很多人认为“多摆放绿植就能有效去除甲醛”,甚至不惜购买几十盆绿萝、吊兰,将整个房间摆得满满当当,期待能够快速使室内甲醛浓度达标。

2、科学真相​

- 除醛效率极低:绿植通过叶片气孔吸收甲醛,再借助根系微生物进行分解。但多项研究指出,单株植物对甲醛的净化效率通常不高;​

- 受环境限制大:绿植除醛需要充足的光照来促进光合作用,以及适宜的温度(18 - 28℃)。如果将绿植放置在阴暗的卫生间、衣柜内等光照不足的地方,其除醛能力会下降,难以发挥有效的除醛作用;​

- 实验数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实验显示,在一个12平方米的密闭实验舱内,放入10盆绿萝,24小时后甲醛浓度从0.21 mg/m³降至0.18 mg/m³,去除率约为14%。要达到71%的去除率,需要在同一空间内放入50盆绿萝,但这会导致室内湿度高达90%,影响居住舒适度。​(来源:中国环境报《靠绿萝除甲醛? 别抱“非分之想”》2018.10)

3、正确定位​

绿植的核心作用是美化环境、改善心情,而非除甲醛,可作为科学除醛后的 “辅助装饰”,不能作为主要除醛手段。​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5

(五)方法 5:网红除醛喷雾(无资质产品)——“快速达标” 是骗局​

1、常见误区​

轻信“一喷就能除甲醛”的说法,购买网红除醛喷雾后,将其喷洒在家具、墙面、地板上,认为它能快速分解甲醛,甚至觉得无需再通风。

2、科学真相​

- 多数无有效成分: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显示,70% 以上的网红除醛喷雾未添加甲醛分解成分,喷后仅能掩盖异味,无法除醛;​

- 有成分也难起效:少数含光触媒的喷雾,需要在紫外线照射下才能分解甲醛,但室内紫外线强度极低(玻璃会阻挡 90% 以上的紫外线),实际分解效果不足实验室条件的 10%;​

3、额外风险​
部分喷雾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会刺激呼吸道和皮肤,对老人、儿童、孕妇的危害更大。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6

(六)方法 6:活性炭包(未定期更换)—— 饱和后 “反向释放”

1、常见误区​

购买一次活性炭包后,就将其放在房间里不管不顾,认为 “活性炭能一直吸附甲醛”,甚至用了 1-2 年都不更换。​

2、科学真相​

- 吸附有饱和上限: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新装修房内,通常 2-3 周就会达到饱和;​

- 饱和后反向释放:活性炭饱和后,若不及时更换或晾晒,在温度升高时(如白天室内升温),吸附的甲醛会重新释放到空气中,导致室内甲醛浓度反弹,反而成为了 “二次污染源”;​

- 正确使用方式:活性炭包需要每周拿到阳台暴晒 3 - 4 小时(利用阳光和微风去除吸附的甲醛,恢复部分吸附能力),6 个月后必须更换新的活性炭包,才能保证除醛效果。

3、常见错误​

很多人使用的是“煤质活性炭”(其吸附能力仅为椰壳活性炭的 1/3),而且从不进行晾晒和更换,这不仅无法起到除醛作用,还可能加剧室内污染。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7

(七)方法 7:通风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短暂通风无法应对 “持续释放” 的甲醛​

1、常见误区​

不少人认为“偶尔开窗通风就行”,比如每天只开窗 1 小时,或者周末通风半天,就觉得甲醛能排干净,甚至晚上睡觉时完全关闭门窗。​

2、科学真相​

- 甲醛持续释放:甲醛的释放周期长达 3-15 年,即便白天通风将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夜间关闭门窗后,家具、地板也会持续释放甲醛,浓度可能再次超标;​

- 短暂通风效果有限:将甲醛释放源封闭在实验舱内,温度维持在25℃,初始甲醛浓度稳定在0.2 mg/m³。实验显示,在某些情况下,通风10分钟左右,甲醛浓度即可降至国家标准(0.1 mg/m³)以下。但封闭门窗后,30分钟左右又会达到原始甲醛浓度;​

- 正确通风方式:新装修的房屋需要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并且要配合“打开家具柜门、抽屉”(让家具内部甲醛充分释放),才能有效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3、额外风险​

夜间密闭门窗,室内甲醛浓度升高,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下来可能引发喉咙干痒、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8

(八)方法 8:“装修后空置 3 个月就搬入”—— 不检测就入住,可能 “踩坑”​

1、常见误区​

严格遵守 “装修后空置 3 个月” 的说法,不管室内甲醛浓度是否达标,空置 3 个月后就直接入住,认为“时间到了就安全了”。

2、科学真相​

- 空置时间与甲醛浓度无必然联系:甲醛浓度是否达标,取决于装修材料(如 E0 级板材与密度板的区别)、施工工艺(如黏合剂用量)、通风条件等因素,而非单纯的“空置时间”。

- 部分房子 3 个月仍超标:若使用大量密度板、劣质涂料,即便空置 3 个月,甲醛浓度仍可能>0.15mg/m³(严重超标),直接入住会危害健康;​

- 部分房子 1 个月就达标:若使用 E0 级板材、环保涂料,且每天坚持通风,1 个月后甲醛浓度就可能≤0.07mg/m³,无需再空置。​

3、核心错误​

将“时间”作为判断能否入住的标准,忽视“甲醛检测结果”,这可能会导致 “该住的不住,不该住的瞎住”,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忽视健康风险。

盘点那些效果甚微的除甲醛方法-图9

三、真正有效的除甲醛方法是什么?​

避开上述无效方法,科学除甲醛的核心是 “针对甲醛持续释放的特性,主要从‘加速释放’和‘快速排出’两个维度入手”,下面就来推荐 3 类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

(一)核心方法 1:“高温闷放 + 开窗通风”—— 物理除醛法

利用甲醛 “温度越高,释放越快” 的特性,关闭门窗(打开家具柜门、抽屉),让室内温度升至 28-32℃(可借助空调制热),闷几个小时,再开窗通风 3-4 小时,将高浓度甲醛排出。每周进行 3 - 4 次这样的循环操作,能够使板材内大部分的游离甲醛得以排出。相较于单纯依靠开窗通风,此方法的除醛效率可提升 2 倍。

(二)核心方法 2:专业新风系统 —— 应对恶劣天气的 “持续净化法”​

在雨天、雾霾天等无法开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开启配备“活性炭滤网 + HEPA滤网”的新风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置换室内空气,将甲醛排出室外,同时过滤掉PM2.5等污染物。选择风量达到或超过150m³/h的机型,能够确保100㎡的房子每小时换气1-2次,维持室内甲醛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三)核心方法 3:源头控制 —— 从根本减少甲醛释放​

在装修过程中,我们应优先选择E0级人造板(甲醛释放量≤0.05mg/m³)、实木地板以及无胶壁纸,以减少甲醛的释放源。新家具进场后,可以在板材裸露处(如衣柜内部、抽屉底板)喷涂符合标准的甲醛封闭剂,以阻止甲醛向外释放,从而从源头上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除甲醛方法,我们务必把握最核心的判断标准——“是否具备科学原理支撑、是否有权威实验数据验证”。那些仅依靠“经验”“传言”流传开来的方法,大多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与其在无效方法上耗费时间与金钱,不如将精力聚焦于“通风、高温闷放、新风系统”等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手段(如果甲醛超标严重,可以选择专业除甲醛公司进行治理)。同时,在入住前务必通过 CMA 检测确认室内甲醛浓度达标。【延伸阅读:专业除甲醛公司大全

请牢记:除甲醛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唯有秉持科学的认知,并保持耐心与坚持,才能真正营造出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有效规避健康风险。

相关推荐:

除甲醛真的有用吗?

除甲醛最快的4种方法

检测甲醛最准确的方法

举报内容
  • 内容不真实
  • 旧闻重复
  • 内容质量差
  • 软文广告
  • 侵权投诉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推荐商家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